上一页|1|
/1页

主题:如何评价电影《后会无期》?

发表于2014-07-31

大家聊过的内容我就不聊了,我对《后会无期》最直观的感受是,很明显拍摄的素材量是不够的,甚至不足以支撑剪辑的基本需求。不知道肖洋看到那么可怜的素材量最后是怎么干的活,应该欲哭无泪吧。

总结起来,韩少犯了一个很多自以为自己是昆汀却要拍王家卫电影的影迷型人物第一次摸摄影机时的通病,迷信自己的taste却没有足够的sense,于是像昆汀一样拍了很有限的自以为已经一步到位的素材,使得后期剪辑完全丧失了王家卫式的创作空间,变成了类似电视节目剪辑的工作。事实上,没手艺没sense就得用王家卫式的笨方法,而昆汀的方法真的只适用于电影天才,韩少不是电影天才。


我们从头说起。可能听起来我很苛刻,其实没有摆弄摄影机的sense这事其实并不可怕,大部分人都没有,比如很多刚摸摄影机的学生,甚至有不少吃这碗饭的一辈子也都没有(这种水平的就只能拍电视新闻和综艺啦),我自己我觉得也不是很有。那如果没sense还想搞电影创作该咋办呢?练呗。具体来说,一般都是靠同一个镜头多拍几条,然后剪辑时比对选择,通过积累经验,逐渐提高“脑中构想-绘制分镜-现场拍摄-最终呈现-达到构想的效果”这个链条的sense,最后达到肌肉记忆的熟练技艺。有了肌肉记忆了,起码就是个匠人了吧。至于艺术家,电影这个艺术领域因为技术含量的比重,要求首先得是个匠人然后才能当艺术家。有没有例外?有,比如昆汀,这家伙就是个他妈的不懂任何技艺的天才艺术家。


可惜,我们的韩少并不是昆汀这样的在电影领域的天才艺术家(实际上不用比昆汀了,他距离这世界上大部分吃导演这碗饭的家伙在这方面都差得远),这本不是大事。甚至包括像王家卫一样没有剧本,也完全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明明没有概念还自负到觉得自己有文本有构图(分镜)就足以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不仅是天真更是幼稚了。


对于《后会无期》我无意聊文本层面的事情,因为确实挺不错的,包括很多人觉得不好笑什么的,那只是没撩到这些人的G点,文本流畅度是不错的。人物、作者的暧昧感、结局差在这个有不错的文学和剧本架构的文本里都是小问题。我们还是说回到呈现。韩少尼玛你个糊涂蛋,你要知道导演你画的分镜最多也就是个静态构图的画面感,只有景别可没有时码啊,凭着这玩意你根本无从得知你到底要持续拍摄多长时间、空间有多大位移才能表达到位,才能让剪辑很顺畅地衔接下一个镜头保证情绪转换不突兀。换句话说,感觉你很自信,但你本质上是在瞎蒙。


外行的昆汀在这方面是靠几百万部的观影积累,转化出了sense,但他实际拍摄中也都是用“给我一个像某部戏中的某个镜头一样的”这样的语言和摄影师交流的,所以本质上都是copy。这是一种投机的方式,也就是说他抄的都是他脑海里知道的最好的,那即使没有大师导演的技法,因为他抄袭的人肯定是最棒的。那他的作品在呈现效果上就不会差。


韩少的拍摄方式嫁接了昆汀和王家卫,前面已经说了为啥他做不到昆汀,接着说他为啥不如王家卫。同样没有剧本,王家卫的特点是在拍摄时确实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准备怎么排列他的那些场景情节(呵呵情节也不多)和镜头,或者说,因此他的没剧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因为这种不确定,导致他的创作思维线索本身就是场景化的,在这样一个场景里我要有这样的几场戏,具体这几场戏的叙事逻辑我回头到了剪辑阶段再串。


这样的一种模式不同于昆汀的“我就要什么景别多少秒”的明确,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意味着同一个镜头要拍几十几百条,然后到剪辑室里化腐朽为神奇。韩少的需求本质上和王家卫的需求很接近,需要每个场景每个镜头甚至每个景别都多试试多攒一些素材留到剪辑室让经验比他丰富得多的肖洋保证呈现的效果,可他却错误地选择了似是而非的昆汀式的拍摄方式,拍不出好东西来简直是必然的结果。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