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四代人一起晒童年 00年代:呼吁爱

发表于2014-06-01

  







  还记得小学时2毛钱一个的冰棍吗?还记得那时候5毛钱一次的糖画儿吗?当这些味道只留在记忆中时,偶尔也可以拿出来回味一下。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专属自己的童年记忆,若干年后,那份纯真依然留存于心。
儿童节到来前夕,记者收集了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新世纪的儿童节故事,追溯记忆深处色彩斑斓的儿童节记忆。对于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人来讲,这个节日标记着年龄,它是一种符号,承载着这一代在时代巨变中的点滴感受。
70年代:树林野炊庆节日
讲述人:路玲珍 公务员
“我们那会儿过儿童节比过年还开心。”在东莞居住了二十多年的路女士回忆起儿时情景依然按捺不住兴奋。她说,六一那天必然会起个大早,戴上熨烫平整的红领巾,穿上洁净朴素的白衬衣,一路蹦跶到学校。当天最让她期待的是老师组织学生到树林里野炊。到达目的地后,同学们分成若干组,开始在绿树下“煮饭仔”,那时候做饭的食材都是自家种的,条件稍微好点的还会带上家里煮好的鸡蛋。平日练就的做家务的功底也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女生洗菜切菜,男生点火炒菜,不一会儿香气四溢的饭菜依次出锅。
吃饱了,收拾好锅碗瓢盆,同学们开始表演节目。路女士时常带领全班合唱,唱完还不忘为老师献上一曲《老师您辛苦了》。
80年代:抢零食看表演
讲述人:黎惠珍 教师
黎女士是土生土长的莞城人,回忆起儿童节,黎女士总是被自己当时的稚气逗乐。黎女士说,按照惯例,六一早上看文艺节目,下午放假。一大早到了教室,班主任老师会轮流给每个学生化妆,“我记得有个男同学每次都会把自己嘴唇上的口红给吃掉。”黎女士说。化妆完毕,大家就急忙地搬着各自的小凳子到操场按班级次序摆放好,整个操场都被同学们期待和兴奋的呼喊声所取代。随着校领导的上台,六一汇演也就此拉开了序幕。可看表演并不是众望所归,甚至都忙得没人去看了。
随后老师会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袋子,里面是各种零食,还有个娃娃头的雪糕。这下学生们彻底沸腾了,台上表演的声音已经被台下同学间哄抢零食的声音所淹没。


90年代:儿童节捡麦穗
讲述人:王修彦 外来工
王修彦来东莞四年了,目前从事机械维修行业。“我小时候是在农村度过的,每年儿童节往往也是收割麦子的季节。”王修彦说,当时村里的小学有十多个老师,几乎全部是本村人,在教书的同时也要经营自家的几亩田地。每逢麦收,老师们便会停下学校里的工作,回家收麦子。学生们就因此放假了,假期有十多天,称之为“麦假”。
最让王修彦难忘的当属捡麦穗。去捡麦穗的时间一般都是下午两三点,几个小伙伴一块出发,每人提上一只蛇皮袋,装上一壶冷凉的绿豆汤,走向村外的田地间,一路走一路玩,碰见路边地头别人掉落的麦穗就捡起放在蛇皮袋里。
说是捡麦穗,其实更多的时间是在田野间瞎逛,抓抓蛐蛐、蚂蚱之类的小虫,摘点菇鸟、黑豆果之类的野果,一个下午的时间,很快就在这些事情中打发过去,捡到的麦穗每天都是少得可怜。
00年代:“妈妈多陪陪我”
讲述人:曾明宇、邓羽涵 小学生
这个六一适逢端午节放假,在市区读小学二年级的曾明宇打算和几位要好的小伙伴畅游东莞植物园。明宇的父亲说,在这个儿童节,几家人准备组织一次夏日游,带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明宇的父母打算给孩子送一个双层积木的玩具,父亲直言,不会给孩子买十分名贵的礼物。“想让他们体会最纯真最简单的快乐。”明宇父亲说。
邓羽涵在清溪镇中心小学读三年级,羽涵说,往年过儿童节最开心的是不用上课。今年的儿童节,她要代表清溪镇参加由市图书馆举办的“讲故事大赛。”羽涵说,其他参赛小选手都有父母和老师陪同,而自己的父母却因为工作地点的原因无法看她表演。“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妈妈不要到塘厦那么远的地方工作,我希望她离我近点,能每天都陪在我身边。”提及儿童节最大的心愿,小羽涵如是说。
追忆逝去童年
搜集经典玩物
儿童节将至,儿时经典造型、玩具、歌曲、游戏,甚至是童年的经典零食,都被网友们搜集整理出来。
70年代
造型:白色的确良衬衫、蓝裤子、红领巾。
游戏:捉迷藏、弹玻璃球、跳皮筋。
礼物:电子表、小电子琴。
歌曲:《小燕子》、《一休》、《蓝精灵》、《射雕英雄传》主题歌。
零食:果糖块、宝塔糖、桔子汁
80年代
造型:运动服、白色旅游鞋。
玩具:游戏机、变形金刚。
礼物:洋娃娃、吃肯德基、拍儿童艺术照。
歌曲:港台歌曲。
零食:华华丹、棉花糖、大大泡泡糖、小浣熊方便面。
游戏:跳皮筋、丢手绢、丢沙包、跳木马、拳皇。
90年代
造型:靓丽童装。
玩具:高达、洋娃娃。
礼物:手机、漫画书、漂亮衣服、玩具。
歌曲:《健康歌》。
零食:旺仔QQ糖、咪咪虾条、爆米花、小雪人雪糕。(文/记者姜璐、关旭东)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