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市场情绪的对冲管理

发表于2011-01-06

面对通胀,如何才能令你的货币和资产不贬值甚至?当前一个盛行的建议是,买房。当国内10多个城市实行限购令时,还有人建议去国外买房。

CPI上涨,必然推动房价上涨,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表面看来,CPI上涨了,住房成本也在上升,房价也应该上涨。但是,目前的房价并非成本定价,而是市场定价,即使住房成本上升,也并不意味着房价必须上涨,反之亦然。

CPI与房价之间,并不构成直接的逻辑关系。举个例子,2008年一季度CPI涨幅达8%,根据上述观点的传导效应,二三季度房价应该比一季度大涨,但实际情况是二三季度房价环比是在下降的。2008年CPI涨幅5.9%,比2007年增长1.1个百分点,但当年房价并没有比上一年涨得更快。

同样,2009年CPI涨幅低于2008年,房价涨幅却远高于2008年。2010年一季度将是此轮物价的高峰,但随后会跌落,全年表现为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根据主流经济学家的预测,2011年CPI涨幅将高于2010年,约为3.8%-4%。那么,我们怎么就能从CPI这种涨幅得出2011年房价必然上涨的结论?

不幸的是,2010年的12月,据说确实有一些消费者是受CPI推涨房价论影响,而决定再增加货币投放于房产。对于持CPI推涨房价观点的部分开发商和来说,他们其实是成功地制造了一种不安的CPI市场情绪,并为其所用。因为,资产市场会受情绪的影响而波动,或者说,资产价格的波动会因市场情绪而迅速放大。

资产市场的这种市场情绪,蔓延播散开来,经济学家称之为“羊群效应”。11月12日上证指数大跌162点,就是一种无厘头的恐怖性下跌,因为没有任何支撑其大跌的政策或数据出台。它的触媒点,可能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传闻,在不明真相的“羊群”(股民)踩踏下,却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的“黑色星期四”。

有的恶意的机构或国际投机资本,会利用这种市场情绪,牟其暴利。譬如,在资本市场发布一封猜测性或研究性的邮件,并令其广为传播。制造并利用市场情绪牟利的机构和个人,我们很难指证其罪,但如果能调查到源头,新闻舆论应该将其公开揭露,致其声名狼藉。

如你所知,我们的地产商们很早以前就学会了这种做法。单个楼盘,最常见的是营销策略的运用。譬如,分明只卖出了30%的房子,售楼员却给你打电话说,已卖出了80%,再不来买,“下周就要了”。你若不信,到售楼处一看,果然销控表上的房源都插上了“已售”的小红旗。原本还在犹豫的购房者被吓坏了,赶紧掏钱去定房。

在大的市场环境方面,最常见的则是以各种理由营造适宜的市场氛围。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这只是暂时的调整,很快就将反弹,甚至是报复性反弹;房价上升期,他们会再三证明,现在只是小涨,紧接着还将大涨。相信很多人对2009年10月以后的那一波房价上涨记忆深刻,那真正是恐怖性的抢购潮。

我们也不应当放大市场情绪的故意制造功能。很多时候,市场情绪,不知从哪里来,“其兴也勃焉”,突然之间就掀起一阵波涛。譬如,今年8、9月,房地产市场在没有新的变量因素作用下,成交量忽然增长,那时连普通消费者都能感觉到,一股莫可名之的骚动情绪在楼市里酝酿,房价的上涨已是山雨欲来。好在主管部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对于调控来说是破坏性的情绪,以多份9.29通知及时遏制住了它的爆发。

市场情绪并非完全不可控,运用恰当的市场工具是可以将其对冲的。决策部门提到的通胀预期管理,就是试图将民众对于CPI的上涨预期置于可控范畴。虽然对于用手段直接干预物价的做法,我也持保留意见,但我相信,当前CPI大致是处于可控状态下,那些夸大CPI上涨势头并利用它增厚自己利益的行为,值得警惕。

作为个体,我们自然无法对冲整个市场情绪,但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可堪安抚情绪的,是理性的分析工具。虽然我们都知道,身处人云亦云的环境,独立的判断是多么困难,但这并不表示,当自己成为市场情绪主宰的一只羊时可以安之若素。

发表于2011-01-06
°° ●█〓███▄▄▄▄▄▄
▄▅██中★国██▅▄▃
████人民解放军█████
◥⊙▲⊙▲⊙▲⊙▲⊙▲⊙▲◤
发表于2011-01-06
上一页|1|
/1页